归因是很重要的,前几天刷到雪球的创始人方三文发贴★■,大意是说阿里走的弯路之一就包括错误的归因◆■★◆★,顺境时过分自我膨胀■■◆★◆◆,逆境时又过分自我怀疑◆★◆■◆◆。
公允地说,过去两年来,阿里的战略清晰很多。聚焦核心业务◆◆◆★、重注AI■★◆,都是过去两年来经过时间验证的正确结果。从好的结果出发◆■◆◆,阿里也要让大伙知道公司变革折腾的理由是什么:做正确的事情,而不是正确的做事情。
组织架构的最近变动也对应得上★■,饿了么和飞猪突然并入电商事业群◆◆★★■,以及合伙人名单的瘦身缩减,都是在不断厘清聚焦的目标,加上退出高鑫、银泰,排除多余的干扰,用一句话来总结◆★,就是除了重要的事情,都是不重要的事情。
守成和创业的争辩,出自司马光的「资政通鉴」◆◆■,唐太宗问房玄龄和魏征:「创业与守成孰难★■?」两人一个经历了打天下,一个起身于守天下,自然分别表示创业更难和守成更难。
当然★★★■,不重要的事情■★■★,未必没有价值★◆◆■★■,只是这个价值不能再由集团来赋予,得是业务自己去挣到手◆■◆,所以在这一年来,大文娱盈利了■◆◆■,高德盈利了★★★,盒马盈利了◆■★,多个业务经营效率提升,称得上是一个小而意外的奇观了。
听起来确实话不糙理也不糙,阿里内网屡有热贴出圈,大多数相互明白的问题,都能用归因迷惑来做出解释。
至于「AI+云」◆■◆■,这可能是阿里最长志气的一面旗帜了,很多时候★★,信心的来源其实会是对手给的■■■◆■,随着Qwen 3仍然扮演着开源大模型的扛把子——通义全系列下载量超过3亿次,全球衍生模型数量超过10万个——Meta的Llama 4已经完败下来,扎克伯格到处开支票买人的行为,更是显出内部的不堪,所以才想通过收购「弯道超车」。
简单来说,阿里对于核心业务的定义就是「基本盘+未来」,电商是基本盘◆◆★★,AI+云构建起阿里面向未来的第二增长曲线,二者未来必然会有交叉甚至融合,电商本身也是AI转型升级的重要战场■■■◆■,所以必须并行增长,用战略换未来。
对于阿里而言,重回正轨、估值修复这些「欲扬先抑」的词句,已经是上一个版本的调门了★★◆◆■★,新的表达方式,是用对的结果核验对的原因★★◆■■。
阿里刚刚发完2025财年年报◆■★◆◆,数据还算亮眼,这届管理层写了上任以来的第二封股东信,也总算走到了不再需要对市场解释自己要做什么选择的阶段,从发牌变成了出牌。
发牌的时候■★◆■,只知道自己手上有什么牌,再怎么有计划,也不清楚这么打会有什么结果,而在出牌的时候,根据已经打出去的牌面和反馈,确定性只会越来越高。
话虽如此■★◆◆,政治和商业◆■★★、权力和技术的差别巨大,阿里意欲告诉股东的,不过是科技史的常识,AI时代技术趋势瞬息万变,那些产品和服务并非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固定资产,守是守不住的■★★,在一个各行各业都在「打破常规」的趋势里◆★★★,阿里也要确保组织的朝气★■★◆★■。
所以在上一个财年,阿里在营收继续增长的前提下■★■,净利大涨77%,这就是学会「划重点」的回报■■★★,淘天、阿里云、钉钉、夸克等代表性业务的表现也普遍亮眼★■★,各自出击★■■,各有担当,这是最好的管理观感。
蔡崇信和吴泳铭在股东信的结尾写得很有意思,说阿里这家公司没有守成的基因◆■◆■,永远在创业的路上◆■。